免费黄色视频在线观看,蜜桃视频在线观看免费,免费无套内谢少妇毛片A片软三,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首頁 / 資料下載 / 知識百科

雙特異性納米抗體在免疫性疾病領域的研究進展

發(fā)表時間:2023-12-05 訪問次數(shù):430

源于腫瘤治療的雙靶點治療理念也被廣泛運用于免疫性疾病治療,抗體藥物是治療免疫系統(tǒng)疾病的主要藥物。使用抗體治療的免疫系統(tǒng)疾病主要包括類風濕關節(jié)炎、炎性腸疾病、銀屑病等自身免疫疾病。抗TNF 抗體是目前針對炎性免疫疾病最成功的一類生物制劑,代表藥物有Infliximab、Certolizumab 和 Golimumab等。包括納米抗體在內的小型化抗體是目前許多在研究的優(yōu)化型抗體方案(表3),這可能有利于縮短一些治療性抗體的半衰期,通過減少抗體存留時間提高其安全性。

表3   免疫類疾病雙特異性納米抗體

 

Table 3   Immune disease bispecific nanobodies

 

類風濕關節(jié)炎

TNF在類風濕關節(jié)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病程中表現(xiàn)為不利的促炎和細胞毒性作用,阻斷TNF生物制劑存在價格貴、副作用大和療效普適性差等缺點。選擇性抑制受體TNFR1信號通路可以極大程度降低TNF的促炎活性,從而保留受體TNFR2介導的有利免疫調節(jié)信號。據(jù)此,Steeland等設計將兩個抗hTNFR1納米抗體連接與抗白蛋白納米抗體共同構建TROS。在動物模型以及在患者中進行評估表明,納摩爾級TROS用量即可以抑制TNF/TNFR1信號通路。

IL-6作為多效性細胞因子在RA發(fā)病機制中同樣起到重要作用。van Roy等設計出能夠高親和且高效靶向受體IL-6R的雙特異性納米抗體ALX-0061,并將其與人血清白蛋白結合以達到延長抗體半衰期的效果。通過猴子模型研究其藥理學作用并進行評估,結果表明單次靜脈注射10mg/kg后,抗體血漿半衰期為6.6天,與血清白蛋白的半衰期相近。

家族性芬蘭淀粉樣變

家族性芬蘭淀粉樣變是由GSN基因(G654A/T)單點突變引起的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van Overbelce等設計雙特異性納米抗體以8kDa淀粉樣肽為靶點干擾MT1-MMP蛋白酶的水解作用,可同時抑制胞內弗林蛋白酶(Furin)和胞外MT1-MMP活性,顯著改善MT1-MMP酶對C68片段的連續(xù)裂解。在此基礎上,選擇腺病毒血清型9(AAV9)的基因治療作為新的給藥方案,構建AAV9-Nb11-FAF1;這種腺病毒載體的雙特異性納米體能夠在淀粉樣變小鼠體內成功表達并對肌肉收縮的減少有著很大改善。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即艾滋病,是全球主要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抗反轉錄病毒療法和有效的臨床管理可使艾滋病轉化成為一種慢性疾病,但這種治療方法費用昂貴且存在許多副作用。Strokappe等將靶向非CD4bs表位的VHH(2E7)和靶向CD4bs的VHH(J3/3E3)進行連接并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構建到腺病毒載體上,利用這一方法構建出抗HIV-1的雙特異性納米抗體。相較于等摩爾特異性VHH混合的毒株中和效力提高1 400倍,為抗HIV-1提供了新的設計思路和治療方法。

銀屑病

銀屑病機制復雜,目前研究認為抑制白介素-17(IL-17)的轉錄調控是有效的治療手段。M1095雙特異性納米抗體能夠有效地中和促炎細胞因子IL-17A和IL-17F,在中重度銀屑病患者皮下注射該抗體并多次增加劑量后評估其對中重度銀屑病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結果表明M1095的用藥劑量在高達240mg的條件下,中重度銀屑病患者對其仍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并且銀屑病的所有相關研究指標均有明顯改善。

敗血癥

敗血癥發(fā)病率和死亡率較高且缺乏特定的治療方法。Steeland等研究出患者血漿內基質金屬蛋白酶8(MMP8)和人源腫瘤壞死因子I型受體(hTNFR1)在敗血癥中的毒害作用。據(jù)此構建雙特異性納米抗體Nb70-alb-14,可同時阻斷MMP8和hTNFR1。將該抗體分別在小鼠模型和患者中進行驗證:在患者血漿檢測中驗證了其能夠有效的抑制這兩種介質,在小鼠中驗證存活率提高28%,達到雙重抑制治療的效果,證實了該抗體具有治療敗血癥的潛力。

雙特異性納米抗體在免疫性疾病中有更多的潛在應用價值。如涉及Th17細胞的免疫性疾病中,雙封閉細胞因子IL-23及IL-17A比單獨封閉IL-23或IL-17A更有效。由于免疫性疾病發(fā)病機制涉及多種炎性因子的過表達,因此同時封閉多個炎性細胞因子能夠防止免疫逃逸并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雙特異性納米抗體通過阻斷配體或受體結合從而調控受體、清除靶細胞或激活受體等機制發(fā)揮靶向治療作用。

參考文獻

YUAN Bo,WANG Jie-wen,KANG Guang-bo,HUANG 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of Bispecific Nanobody. China Biotechnology, 2021, 41(2/3): 78-88.